当前位置:首页 > 智策洞见

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

——基于三维耦合协调模型与文化符号理论的整合视角

摘要

本研究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,构建“资源-市场-技术”三维测度体系,结合耦合协调模型与文化符号理论,分析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。通过焦作市、山东省等案例验证发现,政府支持、技术创新、文化认同是核心驱动因素,而资源整合不足、同质化竞争是主要障碍。研究提出“靶向规划+数字赋能”的优化路径,为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。

一、引言

1.1 研究背景

在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政策导向下,文旅融合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。数据显示,2025年我国文旅融合项目投资增速达23.5%,焦作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文旅转型实现旅游收入占比提升至38%。但同质化竞争、文化空心化等问题仍制约融合效能。

1.2 研究价值

• 理论创新:整合耦合协调模型与文化符号理论,弥补单一测度视角局限。
• 实践意义:为区域差异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,破解“流量大、收益低”困局。

二、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

2.1 核心概念界定

• 融合度:涵盖资源整合度(如非遗活化项目数量)、市场耦合度(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)、技术渗透度(AR/VR覆盖率)的三维动态过程。
• 文化符号解码:显性符号(建筑、节庆)与隐性符号(情感叙事、身份认同)的转化机制。

2.2 研究进展

• 测度方法:耦合协调模型(焦作市案例)、灰色关联分析(山东省研究)、网络文本情感计算(文化氛围视角)。
• 影响因素:政策支持弹性系数中西部(0.53)高于东部(0.28),技术创新降低内容生产成本47%。

三、融合度测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

3.1 三维耦合协调模型

• 资源轴:文化遗产密度、文化IP价值转化率。
• 示例:敦煌莫高窟数字供养人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长提升1.8倍。
• 市场轴:文旅消费占比、品牌传播指数。
• 数据:高端客群消费贡献度达普通游客3.2倍。
• 技术轴:智慧管理平台覆盖率、数字技术渗透率。
• 案例:山东省智慧景区覆盖率不足40%,存在技术断层。

3.2 文化符号转化机制

• 显性符号活化:通过AR场景重构(如虚拟历史街区)、五感沉浸系统(声景工程+气味导引)。
• 隐性符号建构:天水“小城温情”叙事带动抖音播放量超5亿次,验证情感共鸣的驱动效应。

四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

4.1 内部驱动机制

• 资源整合效能:
• 焦作市“太极文化+云台山生态”双IP驱动,协调度从2010年0.408升至2022年0.673。
• 沙溪古镇60%旅游收益反哺社区修缮,增强文化真实性。
• 产业链协同:
• “交通+住宿+体验”套餐带动客单价增长30%(如航空“烧烤专线”)。

4.2 外部驱动机制

• 政策支持:税收优惠使文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.2%。
• 技术创新:AIGC技术生成多语种宣传素材,短视频传播效能提升3倍。
• 市场需求:Z世代文化认同指数每提高1单位,复游率上升12%。

4.3 障碍因子诊断

• 文化空心化:过度商业化导致负面评价占比达15%(如滤镜美化引发的体验落差)。
• 区域失衡:山东省胶东半岛与鲁中南文旅融合梯度差异显著,需强化跨区域协同。

五、典型案例研究

5.1 焦作市: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范式

• 路径创新: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,联动农业(四大怀药种植)、交通(云台山旅游专线)。
• 成效验证:2022年文旅收入占GDP比重达21.7%,非遗手作体验参与率超60%。

5.2 山东省:区域协同发展模式

• 胶东半岛:蓬莱-威海-青岛文旅走廊整合海洋文化+工业遗产,NPS(净推荐值)达82.4。
• 鲁中南:乡村非遗活化项目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200%(如沂蒙山农耕文化节)。


六、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

6.1 产业协同策略

• 靶向规划:东部地区侧重技术驱动(元宇宙文旅专区),中西部强化资源转化(如数字文物库开放)。
• 文化赋能:构建“物境-情境-意境”三层次体验场景,增强身份认同感。

6.2 政策支持体系

• 动态监测:建立文旅融合指数年度发布制度,实施弹性定价系统(LSTM神经网络预测客流)。
• 分类推进:中小城市优先补足智慧景区短板,一线城市试点ESG认证(零废弃景区)。


七、结论与展望

7.1 研究结论

• 测度维度突破:文化氛围(身体体验、情感共鸣、身份认同)成为融合度核心指标。
• 驱动机制差异:政府支持对中西部影响更显著,技术创新在东部效用弹性更高。

7.2 未来方向

• 长期效应追踪:开展五年期文化认同感评估,量化文旅融合对地方GDP的贡献阈值。
• 跨学科融合: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手工艺品溯源,构建韧性供应链。

开课城市
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教学中心。
免费获取招生资料
热门专业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在线报名